龙舟 (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 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扒龙舟流行于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龙舟是船上画著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扒龙舟分为起龙、游龙、竞赛、收龙等几个环节。扒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 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后来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目前,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历史渊源 据浙江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竞渡用的独木舟和木桨。据考,在今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发现了原住吴越先民的文化遗存。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在吴地,即现在的苏州一带,就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因为吴王夫差误杀了忠良,且是在五月五日这天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袋中沉江的,所以吴地百姓在这一天划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的。而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又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的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的父亲在江边落水后,曹娥边哭边找,沿江求索十七日之后,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殉父。当地人为了纪念她,才有了划龙舟的习俗。在浙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的。 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明代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南宋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目前,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江浙地区 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图腾祭。先人为了求得龙的保佑,每年端午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著刻上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竞渡。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端午的习俗最初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扒龙舟最早当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端午节早期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 湖南沅陵 龙舟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儿6 女,儿女互相婚配,繁衍为苗、瑶、侗、土、畲、黎6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师不知他魂在何处,就让各族人打造一 条龙船,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 多年。 文字记载 《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著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江苏龙舟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清嘉录》中记江苏一带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进入二十一世纪,古城苏州还保持著举办各类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动传统。苏州的端午节习俗还有喝雄黄酒、佩挂香囊、悬挂菖蒲、悬挂钟馗像。 南京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南京地方志“民俗宗教方言篇”中就有关于龙舟赛的记载:“午后,秦淮河有龙舟竞渡,观者蚁集。”民国文史专家夏仁虎的《岁华忆语》也描绘了端午节时南京龙舟赛的情景:“午餐即尽,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有专家指出,直到明清时代秦淮河上仍然是有赛龙舟繁华盛景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秦淮河上就很难再看到龙舟竞渡的场景了。 常州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清代常州诗人洪亮吉在《外家记闻》里,记载旧时常州城内五月端阳赛龙舟的盛况:“端阳云溪竞渡有龙舟六艘,城内是五色龙,东门的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南门是白龙、北门是乌龙”。“清晨,故城四方民众划著六龙舟,汇聚城内子城河白云渡东端的白云古渡,争相竞渡。夜以继日,挑灯竞渡,一条条光灿灿的火龙舟游于溪中。”据《武进县志》记载:“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昼。” 无锡地区的赛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自明清至抗战前夕,无锡的龙舟竞渡曾经盛行,北塘黄埠墩和荡口的鹅湖均为竞渡胜地。黄埠墩竞渡于清代初期最盛。每当农历四月下旬即作准备,参赛的龙舟分别在各水路操演,至端午节才会集北塘。龙舟顶部均张起青白色的布幕,插上一面面彩旗,五色缤纷,乘风烨烨。 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这里的赛龙舟被称之为“蓉湖竞渡”。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半。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他们分别是梨花庄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仙庙龙船,等等。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每只龙船都有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竖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奉各庙神像。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著“楚国遗风”的锦旗。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锡山景物略》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路则演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规模甚至超过前代。这是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而荡口鹅湖于光绪初年,每逢端午节有龙舟大会。届时,数十里外游客争趋观看。湖中舟满,夜则灯火通明,管弦声沸,甚为热闹。鹅湖水面开阔,民国时期端午竞渡,有5艘大龙船,分成五色,名为红龙、黄龙、青龙、白龙、乌龙。比赛时,鼓声咚咚,桨声哗哗,五舟竞发,湖畔人山人海,争睹为快。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浙江龙舟 浙江宁波是中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中国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羽人竞渡”发源于宁波一带。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鄞州区云龙镇甲村,1976年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著“羽人竞渡”的画面,图案生动清晰。这器物是古代部族权力的象征,曾被作为中国申办奥运会的竞技体育历史悠久的理由之一,并在北京亚运会、奥运会期间专调北京展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闻先生的这段论述,最好的证明就是宁波出土的铜钺“羽人竞渡”。如今“龙舟之乡”鄞州云龙的端午龙舟竞渡风俗仍然十分兴旺,村村有“龙舟”,企业出龙舟,端午当日,龙舟竞发,鼓声喧天,河江两岸百姓蜂拥,呼声如潮。 温州龙舟竞渡的习俗,各乡一般在四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开划,称之“竞渡”,也有俗叫“上水”。据民间的俗规,各龙舟均由所在地相关庙宇设香官神专管。有些地方若要做新龙舟,要在四月初一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后开始造船。到了端午当天,“聚舟数百,名曰‘斗龙舟’”(龙船划毕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即将龙舟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存放并祭香官神。乐清地区的郑氏龙舟舵的长度达3.5米,这长舵龙舟成了郑氏的标志,世代相传。在苍南仙居,有一种叫“龙船母”的龙船,用于专门整饬划龙船的秩序。相传元末明初,江南垟一带瘟疫流行,有陈十四娘娘化民女为民治病。四月初一,该民女失足仙居当地一河口,村民击鼓打捞,结果获得一只香炉,村民便将之立为神母,于是有了“龙船母”。于是有了四月初一由仙居开祠鼓起划龙舟之例。昔日梧田、花柳塘、蝉街等地最为著名的一种供观赏之用的龙舟,叫“水上台阁”,亦称“彩舫”,堪称独有。《温州民俗大全》中记述:台阁约长18米,宽4米,可容百余人。前后装饰龙头龙尾,均用木头精雕细刻而成,须脚、眼睛、鳞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贴金装饰。龙舟上台阁上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设亭台三座,中亭高耸,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 湖南溆浦 自东汉初马援平武陵蛮后,溆浦形成以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的习俗,龙舟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操练,十四、十五竞赛,整整十一天。每年农历四月下旬,溆浦人就开始为溆浦双端午节做准备。古老的习俗中,“偷料”是五溪地区龙舟赛一个古老的习俗。其源由打造龙舟时,买的木料笨,偷的木料灵,龙船要灵不要笨。因此,每逢小端午之前,人们便半夜去偷料。伦理料时,如果木料的主人发现,便会追,便会骂,但那是偷料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偷料人跑在前,木料的主人在后追,那就意味著龙船在比赛时也会被别人追著跑,自然会赢。所以,流传著这样一句俗话:“龙船料要偷,十赛赢九头”。 溆浦称划龙船为“扒龙船”。溆浦的扒龙船从五月初五一直要划到五月十五才告结束。 溆浦龙舟自农历五月初五下水后,一般是在河中单独训练,也有时和单个的龙舟进行一对一的比赛,正式比赛是五月十五这一天举行。因此,通过“清桡”来重新调整力量。凡是上了龙船的人,每时每刻都不敢怠慢。如果一旦被“清桡”出来,不仅自己脸见不得人,同时还要受到亲朋好友的嘲笑,做父母的也会感到脸上无关,姑娘们更会瞧不起他。 (画面:所有的龙舟排成一排,从洑水湾慢慢地划过来,唢呐吹著悠闲地调子,整齐的桨一上一下地划,不时吆喝一声“爬——得——爬”。) (画外音:这就是溆浦的龙舟,全长63.8米,有舱32间,划手48人,舵手2人,舀水的3人,坐头的2人,舞头旗的2人,舞腰旗的2人,打鼓的2人,打锣的2人,吹唢呐的1人,放铁炮的1人,放鞭炮的1人,共66人。没有龙头,坐头的就是龙头。燕尾,高3.8米。舵是活的,长5.8米,两块。) (画面:龙舟划至溆水入沅处,吆喝声、铁炮声、鞭炮声、唢呐声一齐响起来,划手全部起立,全力划起来,所有龙舟象一块五彩的飞毯一样整齐前进。龙舟慢下来,在犁头咀缓缓靠岸。坐头的依次上岸,入屈原庙祭祀屈原。) (画外音:溆浦龙舟本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划的。后来五月十五听到屈大夫在汨罗江以身殉国后,大家又把龙舟抬下河,重新划起来,为了鱼儿不吃屈原大夫,大家又包好粽子投入江水之中。后来月十三,划到五月十五。) (画面:祭祀屈原。香烟袅袅,旌幡飘飘。道士仙风道骨,手持屈原灵幡,上香,燃纸。) (诵祭文。字幕:维壬辰端阳吉日,临沅江之滨,溆水之阴,谨以龙舟竞渡,锣鼓争鸣,发万众之哀情,吊屈子之英灵。当七国之纷扰,恰强楚之昏淫。忠谏不纳,却信南(后)靳尚)。持戟百万,毁于纪郢。鬻熊大业,从此雕零。上下求索,思黔中之殷;忧愤忧思,得溆水之灵。涉江之恨恨,橘颂之离离,天问之冥冥,离骚之辛辛。徘徊于溆浦,惆怅于苍穹。开万代之诗祖,启千古之赋吟。怀瑾握玉,字字珠玑。寰宇伟士,人间精英。屈而不平,含愤扼膺。今逢盛世,歌舞升平。兰櫂竞发,桂棹争新。恭诚凭吊,中华复兴。永传后世,俎豆芳馥。尚飨。) (礼毕,道士执灵幡,至码头正中,插灵幡于河岸,焚香燃纸,口中念念有词。振衣,捋袖,接过雄鸡,高举,拍得雄鸡振翅昂首,接过刀来,剁下鸡头,分别在龙舟船头淋上鸡血。同时,铁炮、鞭炮、锣鼓、唢呐齐鸣。龙舟缓缓离岸,进入比赛区。) (画外音:溆浦龙舟竞赛,以村以家族为单位,两两竞技,各人各自的船上拚全力划桨,不得让步,向来有“扒过龙舟认亲家”的说法。既比速度,还比力度。比速度,两船相竞,快船要绕过慢船船头,才算胜利;比力度,就是当值坐头的,能在快速行进中,将对方坐头的扭下水,哪个先下水,哪个就输了。) (画面:比赛开始。)(画外音:现在比赛,我们是统一起点,统一终点。谁先到终点的就算胜利了。) 湖南道州 道州(湖南)龙船分为三类:1、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2、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3、凤头称金凤头龙船。其中金龙最多,金凤最少。 道州龙舟的船头既具艺术特点,又具符号意味。外地龙舟只有清一色的“龙头”,而道州龙舟头除了龙头形,另有虎形、凤形和少量的猫形和鹰形。龙、虎|凤又分开口、咪口(闭口)两种形制,并且,龙又从颜色上细分为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虎也分为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凤则有红凤(又称金凤)。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龙、虎、凤头的制作,雕刻精细生动,造型优美,极具工艺美术价值。 道州龙舟一直都有龙船下仔仔的传说,据说大龙船会下小龙船仔仔,小孩跟在后面去捡龙船仔仔,其实龙船仔仔都是大人买给孩子的端午节礼物,逗孩子开心,在过去,是一个光洋一只。解放前,有2位老师傅专门制作的。后来老人过世,这门手艺就快失传了。 2002年,道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 2006年,“道州龙船赛”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道县龙舟赛共有105艘龙舟和超过3000名的参赛运动员参加,分别来自道江镇、寿雁镇以及城郊五乡,其中传统龙舟102艘、标准龙舟3艘。 如今,道县龙舟赛依然保留著古老的传统,每艘龙舟都有固定的名称,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志。道州龙舟赛这项民间活动已被道县纳为打造道县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制作工艺 以下介绍的是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闽南龙舟”建造的简要过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这样的木材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树头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才能符合条件。 在闽南地区,龙舟通常是某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 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 制船者在两侧船舷的船眼睛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周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顺序不能改变。不仅是龙舟,再大的帆船也是这样钉的,有些帆船还会在船艉供奉妈祖婆神位。 这些程序完成后,该的村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著龙头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著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著,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经过几名壮汉六七天的劳作,新龙舟完工了。之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70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的丰姿就会出现在附近的江上。 福建龙舟 福建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和五代闽王之子王延钧有关。当时王延钧好偕伴宴游水晶宫,载舟游湖,奏曲为乐,开风气之先。到后来,每逢端午节,各村社都会提前筹钱备舟,击鼓鸣钲,热热闹闹开始水上竞渡。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一千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竞渡活动在端阳节前后,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达到高潮,亦有个别地方把竞渡活动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后。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颇为考究。船首安装木雕龙头,船身漆绘颜色鳞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黄龙、红龙、蓝龙、绿龙等,船身长短,划手多寡,因地而异,划法有站、坐两式。 据《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鏻)曾于端午日,“浮采舫数百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八闽通志》载: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县村社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给参赛者发绸缎,优胜者赏银碗”。宋代,从福州郡守程师孟题诗中,可见一斑。诗云:“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横波阔,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尊前金激滟,笙歌归去月华明”。明代谢肇淛《西湖观竞渡》诗中得见盛况,诗云:“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菱荷,况当放艾节,共听采蓬歌,櫂影群龙戏,涛声万成过,楫飞睛散雨,鼓急水惊波,藉草红裙密,呜榔锦袖多,战酣残暑失,酒醒晚风和,胜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罗”。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端午竞渡亦未停止,如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竞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乐,而平国公郑芝龙率兵营官兵于西湖斗龙舟”。 民国初期,每逢端午节,各地民众仍自发进行龙舟竞渡。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民国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在福州南台(从亚细亚码头至第一码头)举行各界龙舟比赛大会,有30余支龙舟队参加角逐。下洋队获第1名,帮洲队居第2名,沿江两岸观众达5万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1952年,松溪县举办龙舟赛会,以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有9艘龙舟参加竞赛,县长卫慎之坐舟击鼓指挥,观众云集松河两岸欢呼胜利。同年端阳节,龙溪、平和、南靖、海澄、长泰、华安等县有103艘龙舟在石码镇进行友谊竞赛,这是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盛会。1953年起,这一传统活动,由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福州市在闽江举行首届市级龙舟比赛,有352名运动员参赛,两岸观众达5万多人。这一年,受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厦门亲自监造10艘龙舟,要求集美学校的师生和当地村民开展划舟技术的正规训练,并为龙舟竞渡兴建一座比赛池。1956年他又在学村海边兴建一座长100米、有8至10条划道的龙舟竞赛池。该学村自50年代中期以后,凡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渡,四邻城乡群众云集海滨观赏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1982年12月,龙海县角美公社为欢迎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该社召开,特组织20艘龙舟为代表进选取表演赛。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后,福建城乡龙舟竞赛更为活跃。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罗源各县(市)都造新船组织竞赛。全村只有3000余人的福州郊区浦下村即新造龙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所有新造龙舟,一般能根据全国竞赛用舟的统一标准(长15米,宽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龙舟队代表福建首次参加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第1届“屈原杯”龙舟赛,获得亚军和精神文明奖。 1985年端阳节,各地参赛的龙舟3000余艘,男女运动员40万名,观众达400余万人次,龙海县石码镇还把龙舟竞渡与城乡商品经济交流会结合起来。是日,他们不仅组织12个乡(镇)的龙舟队参加竞渡,而且利用龙舟盛会,开展城乡物资交流,营业额达到40余万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龙舟队和鼓山女子龙舟队,参加在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2届“屈原杯”龙舟赛,双获第3名。1986年,省龙舟调赛在福州举行,马尾、浦下、江边、远东、江中、祥谦等队参加,祥谦队获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举行“长崎龙舟选手赛大会”,祥谦队作为福建省体育代表团福州市龙舟队应邀参赛,获800米直道竞速表演赛第1名和选手赛决赛第2名。与此同时,新加坡龙舟队来闽访问,在福州西湖与福州龙舟队进行友谊赛,主队获胜。从此,神州体育瑰宝——龙舟,开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龙舟协会成立。此后,龙舟竞渡列入各级体委竞赛规划。6月1日,福州市与美国福州三山联谊会在福州举行首届“三山杯”龙舟赛,有闽侯、永泰、长乐、连江四县和福州仓山、台江、郊区、马尾四区8支龙舟队参加,永泰县和福州郊区女子龙舟队作了表演赛。 9月至13日,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是月,全国在四川乐山举行第3届“屈原杯”龙舟赛,福州郊区浦下男队和鼓山女队参加,双获第4名。浦下男队因不服裁判,在发奖会上,故意摔毁划桨和纪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参加全国龙舟比赛资格的处理。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扒龙舟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分别有祭龙、游龙、赛龙、收龙等祭仪。 广东龙舟 广州扒龙舟有上千年的历史,广州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到了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 。广东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凤鸟舟相对应)。 顺德龙舟 顺德龙舟竞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 现代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大陆出征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 在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获得四项金牌;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7项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比赛就包揽了民运会龙舟六个项目中的四金二银,实现了广东代表团在民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在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龙舟进步赛上,代表中国获得7金1银的好成绩。 南海九江镇龙舟 九江龙舟平时沉于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质腐朽。每年举行龙舟活动前夕都会“起龙”,把龙舟从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后清洁龙头、龙尾,上漆翻新,准备工具、饰品。举行活动当天天未亮时要装上龙头龙尾,然后进行“采青”。天亮后,龙舟盛装打扮,在九江圩涌段来回游弋表演,称为“游龙”。翌日,结契的龙舟相聚竞渡,争夺高标,互赠彩旗,互到村里拜访,请吃龙舟饭。晚餐后,结契龙舟在河涌里划行,互相送别,俗称“送契”,有闹至深夜方休。另外,在10月2日,会进行龙舟出海活动,场面可谓壮观。龙舟活动一般持续2-3天,也有连续几天。结束后,复将龙舟沉埋于水底。 九江划龙舟并不是在端午节,而是在国庆节。在九江,明、清两代已经很盛行在端午划龙舟了。民国时期,划龙舟活动改在秋凉初届、农事稍歇的八九月间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位10月10日划龙舟;新中国成立后,则在10月1日游龙、赛龙舟庆祝国庆,端午不再划龙舟。 九江镇的龙舟是海内外闻名的,九江镇的龙舟队在全国赛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16届亚运会),夺得了不少荣誉。如今,九江镇的龙舟活动依然相当盛行,每年九江镇各个村社都派出自己的龙舟参加比赛、在河涌内划行表演。 东莞龙舟 龙舟是龙文化的一分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龙舟节(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是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一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原先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行为方式,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甚至超载国界,流传到外国了,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远。屈原泉下有知,也含笑九泉了。进入农历五月,莞邑大地龙舟锣鼓之声已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因为此时各地都举办龙舟赛。这时万众欢腾,万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规模在她的面前都显得逊色了。不论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倾巢而出,一睹赛龙舟的盛况,连学校也调整课时,让孩子们有时间到现场观看。欢乐的儿童唱著“扒龙舟,跳龙头,买斤猪肉煲莲藕,大只麻虾点油”的儿歌,街头巷尾,一片欢腾。新龙船下水这天,最为热闹。凌晨天未亮,村里的青壮年就划著龙船,燃响鞭炮,敲起锣鼓,去庙头南海神庙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老少平安。全村人都去聚餐。村前的地头里,架起炉灶,生起柴火,大家自动出人出力,忙这忙那,劏鸡杀鸭,拔毛洗菜,大鱼大肉搞出丰盛的九碗头。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颐朵,热闹非凡。任何一个民间节日,都没有这个排场。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新龙船下水,还有烧猪分,凡是有捐款的人的都可以分到。虽然烧猪肉每天都可买到,但这种烧猪有著特殊的意义,神圣无比,手捧烧猪肉,无比自豪高兴,皆大欢喜。还有邻村友好世谊送来的金猪饼食,以示祝贺。 中山龙舟 中山赛龙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据明嘉靖《香山县志》中记载:“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 清同治的《香山县志》中也记载:“五月端阳以粽祀神。龙舟竞渡,画船彩色······”并载“龙舟竞渡盛行”,可见端午节赛龙舟在石岐一带历史悠久。 1.起龙:起龙亦称祭龙。每逢临近龙舟节,各会社便在黄道吉日的晨早,兴师动众到供奉龙舟头和龙舟尾的各宗祠、庙宇中拜祭。一群青壮年的村民,将埋于河床中的龙舟抬起,搬上岸,恭恭敬敬地将龙舟用碌油叶浸的清水洗净,再用船灰执漏、上油,重新上彩、点睛,插上头龙,装上龙尾,请画师在龙舟的船身上绘画龙鳞等,这就叫起龙了。2.下海:下海亦称游龙。择吉日、吉时,召集村中、族中之健硕的划艇大力士,先到宗祠祀神,然后到宗祠前的河边,拜祭一番,再合力抬起龙舟放下水中,擂起狮鼓,敲响铜锣,岸上的村民燃放鞭炮、地趸炮等,健儿们放声呐喊,合力起桨,划出河面。3.赛龙夺锦:端午节晨早,各地的赛手们及村中父老们,便到祠堂或社稷那里拜神,饱餐一顿后,抬起龙舟放到河中,摇旗呐喊地进行比赛。4.收龙:一番龙争虎斗的赛龙夺锦后,也就是扒龙舟之尾声了。此时,食龙舟饭开始,席间,有健儿将卸下的龙舟头和龙舟尾举起,借著酒意舞动起来,逐渐演变成舞龙船头和舞醉龙的民间艺术来了。在庆功之后,便由族中、村中父老、教头师傅等带领,将龙舟头和龙舟尾抬入祠中,拜谢神恩后,将龙舟沉于福地之中,等来年再起龙,这就是俗称为收龙子。 叠滘龙舟 叠滘扒龙船清代夫子易瑞瑜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翠拥两岸,袅袅清风送爽,男裳女帕,腼腆随波笑纳。龆龀香囊胸披挂,雀跃堪嘉。妇孺包粽告天下,蒲符护家"。 清代,客籍叠滘教学先生易瑞瑜,曾受乡绅何子权等委托,撰写《叠滘八景》、《叠滘十馨》闾事,以告诸来者。并书于“中堂”上,挂在培风社学中座。在《叠滘十馨》的“七龙竞渡”中,就有“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的记载。从中可以知道叠滘龙船的悠久历史。 清末民初,叠滘乡有龙船9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江头、东宁、庆云、东胜东、三馀堂、潭头等。后来,江头、东宁两艘龙船自行废置。 叠滘龙船,各有其历史渊源。陈丰坊龙船是白胡须的,因其在老土地庙“点精”,而老土地是白胡须,龙船也随之白胡须。陈丰坊龙船的龙尾是“挛弓"的。所以世称“挛弓龙尾,白须老土地”。庆云坊(海边坊)龙船是红胡须的,因其在温、许二公(临海庙)处“点精”,而温、许二公是红胡须,龙船也随之红胡须。世称“红须军师"。相传,庆云坊龙船的红色胡须,是一种稀有野兽的毛,特别矜贵。早期,庆云坊有两艘龙船,就是大梭和小梭。大梭扒出海,小梭内河扒。除了陈丰坊、庆云坊龙船的胡须特殊之外,其余都是黑胡须的,因其在北帝(大庙)处“点精”,而北帝是黑胡须,龙船也随之黑胡须。只有陈丰坊龙船尾是“挛弓”,其余都是直尾的。 叠滘龙船,与时俱进,从1981年开始,至2002年,拥有柚木龙船15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激边、江头、宁聚、庆云、村头、澳墟、叠北俱乐部、东胜东、三馀堂、潭头东约、潭头三约、新约等。因为过去修造龙船,有用水松木、有用坤甸木,这些木料,都不适合时代的要求,被淘汰了杂木、坤甸木旧龙船共19艘。 潮汕龙舟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有容纳12对桨、 16对桨、32对桨不等,最长的可容纳52对桨。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乌龙由于易出事,且有历史教训,为人们所忌讳。龙身龙腹按麟甲模样涂彩,并根据红、黄、青、白龙种,突出各种颜色。色泽艳丽鲜明,图案漂亮眩眼。不同龙舟挂著长长的不同色泽龙须,标志突出。 龙舟下水以后,各村龙舟要划至龙王庙或其他神庙附近,祀拜神灵,祈求获胜和吉祥。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一般是当地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著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著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 俗语说:“潮汕人无脸输死”。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胜利者夺得标旗,演戏及举行酒宴庆。 江西龙舟 江西省余干黄金埠镇 黄金埠镇每年举行龙舟比赛,2014年龙舟比赛场景。 江西省赣州市水西村 赣州赛龙舟是极具客家特色的活动,每到端午前夕村民都要自发捐款捐物,选出头人 在龙舟赛之前,按不同宗族姓氏,打造龙舟,或涂以不同颜色,分别冠以红龙、黄龙、青龙、金龙等队,进行“祭龙舟”活动,“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 仪式包括:请 龙王,安龙头,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每当祭典,乡亲们都要带著“三牲”和粽子来到现场,大人,小孩穿著新衣,拜龙王、摸龙须、沾摆祭品、点香烛、放鞭炮、行大礼,极其虔诚的心情,按传统的民风习俗祭祀龙舟。龙气。祭典隆重、锣鼓声、炮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声势震撼。龙舟游江所到之处都有乡亲摆祀品、放鞭爆、行大礼以示恭迎和祭敬。到端午节竞渡时,更是万人空巷看决赛。一江两岸、人山人海、惊天动地。客家人“龙”崇拜在这里渲泄得淋漓尽致 .“艾蒲洗身雄黄酒,食了粽子划龙舟。绣花香包腰上带,神龙保我九十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南宋诗人辛弃疾描述的郁孤台下,年复一年的演译著龙的传说 。 将龙从龙王庙中请出,由道士做法场,龙舟装上龙头.龙尾后须用雄鸡的鸡冠血点睛,表示木制龙舟已转化为有灵性的神龙,保神龙入水显威取胜。盼神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江西省宜春 旧时,宜春一带有这麽一首风俗民谣,述说一年四季的生产与生活:“正月揪揪轫,二月平平过,四月心栽禾,五月龙船鼓,六月涨爆肚…… 一年中“吃喝玩乐”方要在正月五月,正月是新年,有吃有喝,腊鸡腊肉很有嚼头,方言土话谓之“揪揪轫”。五月过端午,有玩有乐,虽有粽子、包子之类的节令食品大饱口福,然而比不上“五月龙船鼓”那样醉人心田。 赣中一带是我国最早时兴龙舟的地区之一。曾攻读于宜春状元洲的唐朝状元郎卢肇,及第后在宜春驿馆前写过一首观竞渡诗,诗中道:“扁舟鼓浪去如飞,鳞鬓峥嵘各斗机。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在民间很有影响。清人严思浚在《袁州竹枝词》中云:“秀江桥下水涟涟,馆驿楼前浪拍天。艳说状元洲夺锦。洲边人爱划龙船”。 鹿城龙舟 卢肇的诗说到了唐代赣江或袁河的龙舟竞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则有《竞渡》诗描述锦江之中“中旆迎风”,“长鲸破浪”,“少年争作弄潮游”的壮观画面。 纪实性地描述锦江两岸群众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盛况的古籍,莫过于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记》了。“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词云:好是日高风定后,香薰两岸活芙蓉。盖纪实也。”连妇女也倾城而出,何况男人!江深水阔的丰城,民间历来酷爱划龙舟。旧时,农历四月二十日即时为龙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浆插旗、点烛敬香,擂鼓鸣爆。并选一未婚青年,手举干草火把,从船头跑到船尾,众人呐喊助威,以张声势,进行隆重的祭船仪式。次日下水。开划前敲锣打鼓,“标手”(划船手)列队站齐,合念祝词,谓之“呵船。五月初一即开浆竞渡,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之说。 说到民间对划龙船的酷爱,恐怕要数上高、宜丰锦江一带的村民别出心裁。他们弄出了一个中国民俗事象中罕见的节日——“端阳副节”。这个见经的“副节”,在上高斜口、宜丰石市一带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阳副节”缘何而起?从清乾隆年间上高发生的一次“龙舟案”中,也许能寻出一种说法。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况、严等姓争斗龙舟,互相殴击,以致溺毙多人,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县令刘逢奇颁布《谕禁端午竞度文》,为“以杜事端”,严禁端午竞渡,下令拆毁各船。并将禁令勒之以碑,“以示久远”,“诚恐日永禁弛复萌”。 也许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县那样因噎而废食。喜划龙船“固习忆深”的上高人。想出了一个既不违禁又要划船的对策,这就是端午之后再加一个“副节”,过把龙船瘾。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不管怎麽。“端午副节”毕竟以其地方特色而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外形特征 词语解释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各地特色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参加人数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竞赛规则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艺术形式 “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岭南俗文学简史》(叶春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称其“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于清中叶以降,是粤方言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谣之一。”其来源有多说,主要有二:一是由顺德龙江一破落户子弟通过改变木鱼歌腔调始创而来;二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颂词演变而来。珠江三角洲广大城乡曾分布有大量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全为男性。龙舟歌为徒歌清唱,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有精致木雕小龙船的长棍为标识,胸前挂一副特有的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乐器伴奏。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 龙舟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起式和煞尾。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门卖唱的艺人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固定设点卖唱的艺人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流传于世的龙舟专集有《龙舟歌》(省港五桂堂编,广州光复中路、香港文武庙五桂堂版),收入《风流佳话》、《三戏宣王》、《烧衣何文秀》等龙舟40多首。 说唱曲目 龙舟歌的曲目,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中、长篇作品题材内容多样:有神话、传说、寓言类,如《八仙贺寿》、《金星戏窦》、《仙姬送子》等;有历史故事类,如《昭君和番》、《王允献貂蝉》、《凤仪亭诉苦》、《大闹梅知府》、《霸王别姬》、《蒙正谢灶》、《贵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爱情故事类,如《西蓬击掌》、《金桥问卦》、《柴米夫妻》、《云英问病》、《桃花送药慰相思》、《杨翠喜忆情郎》等;有慨叹人生坎坷类,如《老女叹五更》、《赌仔回头金不换》、《怨嫁迟》等,有描写社会问题类,如《东兰返村》、《朱买臣得志》、《碧桃锦帕》等;还有娱乐性、知识性一类,如《七夕赞花》、《解携篮》、《花木思娇》等。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对龙舟歌也作过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艺人演唱改为有女演员演唱,原只有单人演唱改为双人对唱及群口齐唱,并尝试添加小乐队伴奏等。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体育赛事 由来发展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 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 龙舟赛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 主要规则 ▲航道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赛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能够替换。 赛舟规格 小龙舟 根据中国龙舟协会竞赛规则:(暂没统一标准,一般比赛要求) 龙舟长度:12米(由龙头至龙尾) 船身长度:9.6米 龙舟宽度:96厘米(中舱最宽处) 龙舟重量:不设统一标准。(唯要求同一赛事所用之最重龙舟与最轻龙舟差距不超过5公斤) 原文地址:https://bigshots4u.com/news-228-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MG电子冰球突破终极全胜官方入口】 |